学院要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贵州篇

发布日期:2024-08-10 作者: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来源: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点击:
在湖南段的野外联合实习圆满落幕之后,实习队伍从潇湘之地启程,穿越连绵的山川和蜿蜒的河流,于8月2日晚顺利抵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并于次日清晨精神饱满地开始了贵州段的联合野外实习。


一、茶业助力乡村振兴
龙凤村|8月3日上午9时,实习队伍到达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兴隆镇龙凤村是典型的山区村落,全村地形平坦区域仅占2.3%,低丘缓坡占56.3%,坡度在15度及以上地区占41.4%,茶产业发达,从2008年开始,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种植茶叶,现户均拥有茶园7.74亩,人均2.32亩,有茶叶加工厂28家,茶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产业。同时,龙凤村也是贵州省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区域。
同学们通过村支部书记讲解以及走访调查的形式,对龙凤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及茶产业发展等现状进行考察学习。龙凤村村支部书记伍荣明指出,龙凤村主要形成了“收、分、退、转”的农村宅基地改革路径。“收”即对于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现象,将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统一收回和有偿收归集体;“分”即实行三权分置,包括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使得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易流转;“退”即鼓励有条件的老百姓退出宅基地,盘活闲置宅基地;“转”即推动宅基地流转入市。

1村支部书记武荣明向实习师生介绍龙凤村宅基地改革制度


随着专业讲解的结束,实习队伍迅速分组,深入农户家中,开展随机走访调查。在与农户的亲切交流中,实习队伍深刻体会到了当地依托地理优势,发展特色茶产业,为农户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并助力实现了脱贫目标。然而,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龙凤村仍需面对多重挑战。实习队伍发现,尽管茶产业为农户带来了收益,但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却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农户主要依赖向市场销售茶叶来获得收益,这使得他们极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亟待加强。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提升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的茶产业结构,成为了摆在龙凤村面前的紧迫任务。这不仅关乎农户的生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实习队伍的深入走访,不仅加深了对茶产业现状的理解,更为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思考。


图2 实习学生深入茶园调查
金花村|上午10时40分,实习队伍来到茶旅融合示范村——金花村进行考察。金花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南角,距湄江镇6公里,全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主要经济作物是茶,是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点”之一,是贵州省委“五好基层党组织”。在这里,金花村的刘主任向实习师生介绍金花村如何从过去的“脏乱差”的旧乡村到如今生态宜居的新型乡村的发展历程,并指出金花村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因地制宜将茶业和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于金花村村民的“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精神。接着,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讲解了湄潭县的产业空间格局,分析了湄潭县走茶旅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激发学生们思考龙凤村与金花村乃至湄潭县如何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图表 3金花村刘主任向同学们讲解金花村茶旅融合发展历程
图4 贵师大老师介绍湄潭县茶产业发展格局
图5 全体实习师生在金花村茶海合影留念
贵州茶工业博物馆|下午2点,实习队伍踏进了贵州茶工业博物馆的大门,开始了探索贵州茶业历史发展之旅。博物馆的讲解员以饱满的热情介绍了贵州茶业的丰富历史和精湛的制茶工艺。追溯至1939年,正值战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并积累外汇以购买必要的军事物资,中国首个国家级茶叶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应运而生。这一创举标志着贵州茶业开始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湄红”这一优质功夫红茶的诞生,不仅通过滇缅公路的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宝贵的军需物资,也为前线抗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如今,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内,不仅原貌保存了制茶工厂的红、绿茶初制、精制以及红茶凋萎等车间场景,更珍藏着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套木制红茶生产线,这些都是贵州茶业辉煌历史的见证。
6 实习队伍走进贵州茶工业博物馆
7 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中
二、“洞中王”——织金洞
织金洞|8月4日,实习队伍从遵义市启程,经过4个小时的旅程,于下午2点抵达毕节市织金洞地质公园,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织金洞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并亲身体验地下溶洞的神秘与美丽。织金洞地质公园地处贵州高原西部,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境内,它以其壮观的地下喀斯特地貌而闻名,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的说法以及“洞中之王”的美誉。在织金洞中,实习队伍被其神奇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幔等地质奇观,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 我院师生在织金洞标志碑前合影
undefined
9 织金洞内风光
三、贵州师范大学举行欢迎仪式并开展学术报告
8月5日上午9点,贵州师范大学在校园内的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此次活动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教授亲自主持。我校地理与海洋研究院党委书记黄胜敏、地理与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员苏宏新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在会后慰问了我院卢炳雄老师带领的野外实习小队。在欢迎仪式上,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教授首先发表了致辞。紧接着,教育部地理学科类专业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院长郑祥民教授也进行了讲话。随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党委书记陈敬安研究员,为大家作了题为《中国水库生态环境特征与研究展望》的报告。在报告中,陈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我国水库的基本情况,并对当前水库面临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紧接着,周忠发教授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与地理学科发展》为题,分享了喀斯特地貌与地理学科发展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学术报告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实习队伍有幸参观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进一步加深了对学校文化和学术氛围的了解。
图10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教授
undefined
图11 周忠发教授做学术报告
图12 我校师生在贵州师范大学合影留念
四、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8月6日清晨,阳光明媚,实习队伍从贵州师范大学出发,踏上了前往花江大峡谷的旅程。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峡谷位于珠江流域上游北盘江花江段,是“贵州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脆弱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技术与示范”、“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开发”等国家项目实施石漠化治理研究的核心区。午餐过后,实习队伍迅速调整状态,分成两大组,采取错峰的方式,对花江大峡谷的观景台和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学习。在观景台上,队员们俯瞰了峡谷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队员们在贵师大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站历史及其主要职能,并在研究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摩了干旱控制试验场、降雨模拟试验场、顶坛生态水文观测场和关键带水文观测场,进而加深了对热河谷地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及其人地关系的理解。
图13 站内人员在试验场和观测场为同学们讲解
图14 花江大峡谷北岸景色

五、罗甸大小井
罗甸大小井|8月7日上午,实习队伍踏上了前往罗甸大小井的考察之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贵州师范大学的周忠发院长亲自为队员们揭开了“大贵州滩”的神秘面纱,详细阐述了这一全球三叠纪时期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地质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大小井地下暗河系统与天坑群的密切联系。周院长指出,在罗甸大小井可以观察到喀斯特地貌的二元结构,是贵州喀斯特景观的精华所在。在讲解天坑的形成条件时,周院长强调了六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石灰岩层的厚度、地下河的深度、包气带的规模、降雨量的大小、岩层的平整度以及地壳的运动。这些条件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小井地区独特的地下暗河系统,以及地表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天坑地貌。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祥民教授对贵州段的实习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提到,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地貌特征迥异,人地关系问题各具特色,鼓励学生们在实习中深入感悟、积极思考,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郑教授的总结发言,贵州段的实习圆满落下帷幕。学生们满载着知识与思考,踏上了新的学术探索之旅。
图15 周忠发教授向同学们讲解罗甸大小井


图16 全体实习师生在罗甸大小井合影留念


上一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举行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

下一条: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湖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