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姓 名:杨家康
毕业时间:2018年6月
专业班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现工作单位及岗位:北投产城集团防城港区域公司党务秘书
前言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人深耕专业,有人跨界突破。作者的故事始于尘土飞扬的公路一线施工现场,却在党旗飘扬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从工程质量管理员到党务工作者,这段看似“跨界”的经历,实则是责任与热爱的延续,是个人成长与企业、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今天,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笔,为求职路上的学弟学妹们勾勒一幅“脚踏实地、主动求变”的职场图景。
不被定义的,才是青春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今天是2025年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之“谷雨”,此时节,意味着春天即将临近尾声,万物将展现出蓬勃生长的姿态。春天山水田野间的勤勉耕种,相信定会在金黄的秋天,收获累累硕果。
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转眼已从南师大(原广西师院)毕业近七年,课堂上的孜孜不倦、课外活动的精彩纷呈,宛如就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2018年夏天,我从南师大地理学院城规专业毕业,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了某公路工程项目一线,正式开始人生职业生涯。作为应届毕业生,初入一线工地时,我面对的是轰鸣的机械、复杂的施工工序和严格的行业规范。如何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实践成效?如何在工地上强化管理、协调多方关系?这些问题让我一度陷入迷茫。
南师大校训——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给了我启发。那就是多行动、多总结,多请教。
那段时间,我主动值守,利用周末和闲暇之余时间,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分析,总结施工管理存在的不足,积极寻求导师帮助,不断寻找破局之道。尽管苦累,但也充实、快乐。
除了“知行合一”,我认为同样重要的还有“德才并育”,要坚决守住底线,做到为企业负责,为家庭负责,为自己负责。
两年后,受疫情和种种原因影响,带着未能完整参与项目全过程建设的遗憾,我从“外业”调入了“内业”,成为了一名党务新人。
面对陌生的工作领域、繁杂的文书工作和全新的沟通场景,我曾焦虑失眠,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转型阵痛期:“搞技术的能写好材料吗?能扛起党务大旗吗?”
干起来,都是办法。困难面前,我没有选择退缩,强制让自己心态归零,从“小学生”做起。也很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能较为容易地接受到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助力特色品牌创建,推动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因工作认真负责,先后荣获单位颁发的优秀共青团员、先进工作者、有为青年、先进通讯员等荣誉,并取得政工师职称。
回归此次征稿主题,尽管近7年的工作职业生涯没有十分辉煌的业绩,但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也想向学习学弟学妹们分享几点成长心得,希望能让大家少走点弯路。
基层是最好的老师。在工地摸爬滚打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能力源于对细节的掌控,主动选择一线岗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自身“硬实力”,也许能决定未来所走的路子长度。
跨界不是断层,而是能力的迁移。技术岗培养的逻辑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能在党务工作中转化为标准化建设优势,职场转型时,要善于提炼可迁移技能,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非被所学专业限制。
学习力是最持久的竞争力。正如《人民日报》的夜读文章中的一句话:不论什么时候,持续学习,都是一个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力。推荐建立“主题式学习”计划,聚焦工作领域深度学习。
责任感与天赋同样重要。无论是通宵核对施工数据,还是反复修改文字材料,对结果的极致追求能让我们赢得更大的信任。职场中,“靠谱”是最珍贵的标签。
主动创造价值,而非被动等待机会。要主动求变创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要做职场的稀缺品,而非候选人,努力用行动证明自身潜力。
写在最后
回望七年职场路,从“外业”到“内业”的岗位转换,变化的不仅是岗位,更是看待世界的维度。这段经历告诉我:职业发展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以匠人之心深耕当下,以开拓之志拥抱变化。愿每位求职者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工地”上,浇筑出坚实而璀璨的青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