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科简介 >> 正文

资源与环境

发布日期:2025-04-14 作者: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来源: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点击:

一、资源与环境硕士点简介

南宁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批,由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牵头建设。本学位点面向服务美丽中国与壮美广西建设,依托地理、资源、测绘、环境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智慧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人才小高地”、“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科创平台为支撑,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资源与环境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学科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在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规划、设计、研发、应用、管理等方面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校内专任教师45人: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16人,均具有博士学位。

校外行业导师26人:均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来自区内外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

2.科研平台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工作站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设有16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总面积4500 平方米,包括自然资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实验室、遥感信息工程实验室、智慧空间规划分析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监测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验室、分子微生物实验室、数据模拟分析实验室、孢粉与古环境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及功能蛋白高效表达与测试平台等。各类仪器设备3200 余件,价值4950 余万元。

3.科研成果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并为满足经济社会和行业需求,聚集南方喀斯特、北部湾等特色场景,在新型测绘技术应用、地理信息工程、国土空间规划、石漠化生态修复、土壤金属污染治理等研究 领域承担系列项目并取得原创性成果。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32 项,省部级项目33 项,横向科研项目150 项,到账科研总经费9490.5 万 元。出版专著13 部,发表高水平论文9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13项。

四、学科研究方向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面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及行业需求,既考虑了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际需要,又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理论基础”与“综合实践能力”并重,“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在集成“空天地”一体化新型测绘技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资源信息工程和智慧空间规划研究与应用,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修复工程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独立承担环境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从事资源与环境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

研究方向1:新型测绘技术及应用

面向自然资源、交通、农业、灾害等领域,研究测绘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开发先进测绘技术与装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精密位置服务、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多源遥感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

研究方向2:国土资源信息工程

面向自然资源信息化工程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空间多要素系统集成、仿真模拟、平台构建等技术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可视化空间数字平台建设、城市全空间三维建模与仿真、多源异构数据关联融合、城市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城市空间诊断优化与智能决策等。

研究方向3:智慧空间规划与监管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决策与监管,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研究群体活动及行为的感知与分析,建立社会感知数据挖掘方法,进而拓展社会地理计算与空间智能的理论及方法,评估城乡可持续发展状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社会感知数据挖掘方法、社会地理计算与空间智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

研究方向4: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运用自然地理与环境生态修复原理、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矿山环境的污染分析和治理,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态多样性保护。

五、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3年,最长不超5年;

2.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双导师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3. 专业实践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须在实践基地、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不少于半年。

下一条:学科教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