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风采】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实践探寻真知——2023级地科3班、4班及6班桂林野外实习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14 作者:梁浩原、韦秋梅、冀佳、贾美丽 来源: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点击:

9月,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综合自然地理实习》野外实习活动。在地理科学系秦年秀、梁浩原、韦晨、汪洋、白琨琳五位教师全程指导下,2023级地科3班、4班及6班共计125名本科生整装出发,前往自然地理要素丰富、地貌类型多样的桂林市,开启为期7天的实践学习之旅。

9月7日下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武鸣校区地源楼B107教室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动员会上,赵银军副院长强调了地理野外实习对于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并就在外实习期间的安全注意事项提出了相关要求,表达了对活动顺利开展的深切期盼与美好祝愿。梁浩原老师详细介绍了实习的行程规划、课程期望达成的目标任务和实习内容,明确了实习期间主要班委、组长的职责任务。

一、地貌奇观探索篇

【喀斯特地貌】

9月24日下午实习首站,师生们来到了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带着老师们抛出的“思考题”——为何喀斯特地区保水难,此处却能孕育湿地?师生们乘船穿行水网、徒步攀登山丘,在观察与讨论中揭开谜底,不仅深化了对喀斯特地貌保水机制的理解,更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9月25日上午,师生们来到南边村国际D/C界线地质遗址保护区,俯身探寻古生物化石的痕迹,直观感受这条“地质时间线”在国际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9月29日下午,在阳朔县兴坪镇的幸福源水库双线特大桥上,师生们通过观察大桥两侧的山峰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热烈讨论,分析该岩溶区喀斯特地貌“同时异态”的形成奥秘。

从地上喀斯特到地下奇观,探索脚步从未停歇。9月29日上午,师生共同进入冠岩景区,溶洞里的地下暗河潺潺流淌,石钟乳、石笋、石帘、石柱等景观形态各异,在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读懂了碳酸钙与水历经千万年雕琢出的奇观。

(实习队伍在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实习队伍在南边村国际D/C界线地质遗址保护区)

(实习队伍阳朔山水列车)


【龙脊梯田】

9月25日上午,全体师生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在层层叠叠的田埂间开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地理探索。沿田埂攀爬的过程中,壮族、瑶族留下的农耕印记随处可见,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与梯田相映成趣。通过实地观察,同学们深入探讨了龙脊梯田的形成条件:该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达1600~1700毫米,适配水稻喜温喜湿的生长需求,为梯田农业种植提供充足且稳定的灌溉水源。同时中山地貌的高山深谷间,粘性强、保水性好的土壤,锁住水分,共同构成了梯田生长的自然基底。师生们分析旅游开发为梯田带来的机遇,也关注过度开发可能对土壤、水源造成的影响。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龙脊梯田的价值不仅在于壮观景象,更在于其中深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实习队伍在龙脊梯田)


【花岗岩地貌】

9月26日下午,实习队伍来到了漓江源大峡谷探寻漓江的源头。师生们深入峡谷腹地,观察花岗岩的岩石特征,追溯漓江源地貌的形成过程,还围绕毛竹生长与区域环境差异的关系,对比毛竹林与周边植被,发现其对局部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且关联村民经济收益与水源守护意识,共同探讨生态系统、居民生活与源头水开发保护的平衡之道,深化对源头保护系统性的认知。

(实习队伍在漓江源大峡谷)


【丹霞地貌】

9月27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中国最美七大丹霞之一的八角寨。沿山脊徒步向上,白琨琳老师以红色砂砾岩为例,开启了现场教学,通过岩层中清晰可见的砂砾颗粒与层理构造,带领同学深入了解陆相积的典型特征。同学们分组记录不同地段的地貌形态、识别白垩纪砂砾岩的岩性特征、沉测量岩石产状。当师生们登上八角寨顶,丹霞地貌的雄奇险峻令人震撼,红色岩层历经风化侵蚀形成的奇特景观,让师生们深刻领略到地球演化的壮阔。

(实习队伍在八角寨)

二、水利文化研学

9月28日清晨,师生们步行前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称的灵渠。在秦年秀老师的细致讲解以及同学们自行观察下,同学们逐一了解南渠与北渠的分流原理,对灵渠的地理结构、工程建设思路及古代水利技术有了直观认知。师生们沿着灵渠步道前行抵达飞来石,梁浩原老师从地理角度补充介绍了飞来石的岩性,让同学们从“人文传说”与“科学本质”双维度理解这一景观。

(秦年秀老师讲解灵渠)

9月28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兴安县兴安镇三桂村委的东村。东村位于灵渠东岸,是“湘桂走廊”的重要地点,这里留存了丰富的灵渠陡军传统文化与独特的石砌建筑风貌,村中的墙壁上还留有过去关于灵渠的记载。在与当地村民交流时,同学们探寻了村庄名字的由来以及“石头房”形成的地理原因,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居民依地势建造房屋”的地理特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东村墙绘)

(实习队伍在兴安博物馆前合影)

当日下午,师生们走进灵渠博物馆。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灵渠的选址依据、工程特点及历史变迁。同学们结合上午实地观察的见闻,在馆内通过文物、模型、图文资料深入分析灵渠的构造原理。参观后同学们在博物馆一楼大厅展开集中讨论,重点从大小天平、南北渠以及陡门的选址、设计与建造技术中感受到古代人民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系统思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明确了灵渠在促进古代南北交通、推动区域农业发展及中华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并结合一路见闻,加深了对灵渠原理、用途、建造过程、历史变迁的理解,更全面了解灵渠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红色地理感悟

9月26日上午,师生们抵达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千家寺红军标语楼。此楼倚靠猫儿山余脉,门前留存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行军路线图,以及反映当时红军生活情景的雕塑,周围还有红星长廊供当地村民歇息纳凉。这里曾是红军宣传思想、发动群众的关键地点。标语楼鲜明地呈现出红军宣传工作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同学们停下脚步观看,深切感受到红军在艰难条件下不畏牺牲、坚持信念的乐观精神,对“地理环境怎样影响革命活动的开展”有了初步认识。

(千家寺红军标语楼二楼)

9月28日下午,师生们踏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内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生动再现了当年红军所处的险恶地理环境与作战难题,使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战争决策中的关键意义。梁浩原老师启发同学们融合战役历史和地理条件深入思索,领会湘江战役蕴含的深层内涵。当天16时,师生于酒店二楼餐厅开展实习分享会。分享会上,同学们自主分享今日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发现与想法,随后由老师予以点评。每位同学讲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从多元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梁浩原老师据此补充了几则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湘江战役英雄事迹,并激励同学们:“不仅要体悟湘江战役精神,更要将其融入学习生活去践行。”

(实习队伍在烈士纪念碑园合影)

四、植物资源学习篇

9月29日上午,阳光和煦,师生队伍抵达了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大桐木湾村,这里以广袤而绚烂的银杏林闻名遐迩。汪洋老师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辨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再结合地形地貌,细致入微地讲解现存银杏林分布背后的地理意义,让同学们明白其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自然与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期间,师生们还一同参观了银杏林区现存最大的银杏公树——被誉为“白果王”的参天古树,深感自然之奇伟。

(实习队伍在银杏林)

五、结语

为期数日的桂林野外实习之旅圆满落幕,从喀斯特湿地的水文奥秘到丹霞岩壁的亿年印记,从灵渠古堰的水利智慧到红军长征的红色足迹,125名学子在五位教师的引领下,用脚步丈量地理,以双眼探寻真知。这场实践不仅深化了对自然地貌、植物资源与人文历史的认知,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扎根心底。未来,同学们必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在地理科学的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书写更多与大地对话的篇章。

上一条:卢远副校长到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下一条:再创佳绩!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子第八届广西高校无人机大赛载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