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上午9点,17陶行知实验班的同学们与梁浩原老师在文星楼208开展了一次“地理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分享会”。
本次分享会从内涵表现、教学组织、水平层次、教材编写、评价考试五个方面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四个核心素养分别进行解读。
(主持人李小洁同学做开场发言)
(以下总结顺序按上台发言顺序排版)
第三组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素质之“区域认知”解读总结:
由于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区域认知在四大核心素养当中处于“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地位。
本次区域认知的解读有效的帮助了作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去解析其涵义和表现,并根据水平层次划分要求去指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组织开展教学,去贯彻落实四大核心素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有效的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第一组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素质之“地理实践力”解读总结:
通过这内涵表现、教学组织、水平层次、教材编写、评价考试五个方面的解读分享,我认为对于现阶段的我们而言,帮助最大的就是如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或组织教学进而实现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以及要如何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不同的水平层次。通过此次解读分享让我们对不同核心素养在不同层面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组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素质之“人地协调观”解读总结: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承的正确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对人的影响
(2)人对地的影响
(3)协调人地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如何体现在高中地理教材编写当中呢?首先在知识内容上有所体现:知识内容的选择以人为中心并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材选取的案例典型,能够兼顾中国和外国。其次,在呈现形式上也能有所体现:高中地理教材对人地协调观的呈现形式多样,有文字表述,图像展示,还设计了大量探究性案例、开放性的活动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探究。
根据学生学习后的外化表现对人地协调观进行了划分,分别是认识阶段-理解阶段-分析阶段-践行阶段,水平逐级递增。
在后面的教学组织与评价考试两个方面,都分别从人地协调观的三个表现入手,探讨如何在教学组织上渗透人地协调观,探讨历年高考卷中人地协调观的考频分布。
第四组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素质之“人地协调观”解读总结:
我们以新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为例,从综合思维的定义表现、认知水平层次出发,寻找新教材相对应的层次并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教材对综合思维水平层次的体现是从易到难,从低水平依次上升至高水平。基于这样的教材编写,我们按照综合思维的水平层次呈递进式进行教学组织。最后通过一道高考题检验学生是否已达到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所达到的水平层次。从这次的综合思维的解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地理核心素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让我们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分享会的最后,梁浩原老师对本次的分享会进行了总结指导:
关于实践活动的评价量表
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跟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实践活动需要完整的评价量表去分析学生学情,从而更好的去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问题式教学
在教学中需要用问题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从导入铺垫的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去引导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有递进关系的。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要求去设计。
三、关于solo分类评价法
solo的评价方法就是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构可见,并基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结构。solo评价法需要观察学生作答时,逻辑链是否成立,按照逻辑链去给相应的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科学、更准确、公平。
这一次的分享会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课标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对课标有了新的了解,对大家的教学也有了一些启发。期待我们下次的分享!
上一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举行2020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下一条:本科生地科党支部换届大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