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
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保护站属于中国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这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其中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是白头叶猴日活动的主要场所,溶洞是白头叶猴宿夜的重要场所。喀斯特石山植被为北热带常绿季雨林。
2019年11月9日下午15:00,17陶班20人、4名研究生、1名校友在廖伟业老师、梁浩原老师、赵迎冬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保护站。进行岜盆保护站对白头叶猴的保护现状考察与九重山洞穴考察。
【岜盆保护站保护现状】
当地对于白头叶猴的保护采取了多样措施:
1.建立有较为完善的保护组织体系。
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管理体系,我们去到的岜盆保护站现有人员编制8名。保护区还聘请有专、兼职护林员25人。
2.严禁滥砍滥伐、禁止开矿采石,保证白头叶猴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支持农民种植甘蔗,有效减少了农民放火烧山来获取土壤肥力的行为。帮助农民修建沼气池,代替了薪材,禁止开矿采石,减少了人类砍树和扩大耕地面积而去破坏白头叶猴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3.建立金猴湾山庄,使白头叶猴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地政府在岜盆乡建立了"金猴湾山庄"。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从更深层意义上认识这种珍稀的濒危动物,另一方面采用生态旅游的办法,使当地的人们从保护白头叶猴的行动中受益,从而使白头叶猴的保护走可持续的道路。
4.普及科技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广西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别在保护区岜盆保护站建立了野外科研教学基地。同时,各村落加强村民的保护意识教育,有效的减少了村民对猴子的滥杀。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岜盆自然保护区和的白头叶猴从80余只增长300只左右,且在这两天的观察中发现人猴的相处是十分和谐的,猴子并不惧怕人类,也并未发现人类伤害猴子的迹象,体现了人猴和谐共生。
【九重山洞穴考察】
我们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九重山洞穴考察。下图为当地工作人员在向我们介绍其概况。
随后我们分为5个小组进行洞穴考察,采用“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解答”的模式进行。各组带着各自观察到的问题展开探究,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小组分享进行时——思维碰撞,探索奥秘
第四小组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九重山洞穴形成过程以及边槽形成的看法;第三小组分享了他们在岩壁上看到的化石(贝壳、管状类生物……),可以以此作为判断洞穴形成年代的依据之一;第二小组提出了对于边槽形成的不同看法;第一小组分享了自己对波痕以及落水洞形成的看法;研究生组分享了他们对于水流方向的判断。每个小组都勇于分享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惑。
赵迎冬老师答疑解惑
赵迎冬老师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分享做出总结。向我们讲解了“九重山洞穴是如何形成的?波浪状的坑坑洼洼是如何形成的?边槽是如何形成的?落水洞是如何形成的?石幔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里的石幔不是白色的而是黄色的?”等问题,使我们收获颇丰。
最后,梁浩原老师作了总结,强调分析问题时需要注重逻辑。
上一条:走进金猴湾——教娱合一
下一条:地理学院青协支教部支教培训会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