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在时光的流逝中,事物也在发生着独特的变化,曾经浩瀚的沧海,在地球历史变迁中也会变成高耸的群山,探究地质历史的神秘变化,是我们作为地理学子的一份责任与荣耀。因此,我们要有丰富的地质地貌野外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地理现象,解释地理成因,才能对大自然有深刻的认识。
(整装待发)
11月15日上午,怀着满满的期待,我们坐上大巴,开启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第一站——南宁伊岭收费站寒武系地层、构造露头。
(同学们达到第一站)
寒武纪是生命大爆发的时期,该地质历史期期形成的典型岩石是黏土岩类。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了多种颜色的页岩,其中红色、青灰色页岩最为突出,红色是因为含有三价铁离子,而青色则是二价铁离子,不同岩石的颜色,反映的是当时不同的沉积环境。
(含有Fe³+的页岩呈紫红色)
(含有Fe²+的页岩呈青色)
页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像薄薄的书页,因此称之为页岩。页岩的成分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如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以及水云母等,正是这些粘土矿物构成了多种多样的页岩。我们现在看到的页岩是在山坡上,但页岩的形成环境却是在平静的湖泊或海洋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沧海桑田。
寒武系岩层的特点是具有很多构造破裂面——节理和断层,造成节理、断层的原因主要是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了变形、断裂或者错动。
(小型断裂)
(陈智老师在讲课)
(层面及节理面)
第二站,是210国道旁的泥盆系地层,距今约4亿年,这里的构造地貌现象主要为褶皱,组成褶皱的互层状岩石为硅质岩和泥岩,黑色的硅质岩硬度较高,抗风化能力强,黄色的泥岩硬度较低,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差异性风化现象。在褶皱上层覆盖有白色的白云岩,产状与下层岩层相似,因此判断二者为整合接触关系。黑色硅质岩地层的形成环境为半深海,由于地球的抬升构造运动而出现在地表。
(泥盆系褶皱)
(陈智老师讲解复式大背斜+渴望知识的小眼神)
接下来,由曾长育老师我们介绍了典型的风化壳剖面,此处的风化非常的明显,最上部为残积层,风化程度最高,形成了厚厚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的条件,中间为强风化层,下部的风化程度较低,但是却受到了明显的流水作用,形成的明显的沟谷。
(风化壳)
(大家一起拍的美美照)
看完了泥盆系的地质,我们下午到昆仑关景区参观博物馆与花岗岩。在博物馆内,看着一件件遗物,回想当年战士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场面让人顿感家国和平安定来之不易,革命先辈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山河破碎)
(战火纷飞)
(军民抗战)
(昆仑关赋)
出了抗战博物馆,看到的是一块奇特的岩石,它具有明显的阶梯状构造。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它的层状构造。
景区山脚下,我们看到了原生花岗岩。此处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具有等粒结构和似斑状结构,质地较为坚硬,不易风化。其次,我们可以看出,花岗岩有明显的三组节理,使花岗岩破裂时形成明显的方形。
(各种花岗岩)
在景区公路出口,陈智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花岗岩与昆仑关——南丹断裂带的关系与成矿作用。
(陈智老师隔路讲课)
(昆仑关景区路口的花岗岩)
第一天实习,知识多收获满,感觉课本上的知识如果没有联系实践就很难理解;反之,在野外实践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也难以认识地质现象形成的原因,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理论知识前人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而现实中还有很多的特殊现象是没有被记录的,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发现。读万卷书让我们有足够的理论去了解自然,而行万里路能让我们把实践应用于实践,去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
上一条:【学院风采】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赴武鸣校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学生风采】我校学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